土壤環境是一個開放的系統,其質量受多重因素疊加影響。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劇增長和工業經濟的迅猛發展,固體廢物在土壤表面堆放和傾倒,有害廢水向土壤中滲透,大氣中的有害物質降落在土壤中,工業生產過程中污染物的遺撒或管/罐泄露等,都是造成土壤污染的途徑。
采用物理、化學或生物的方法固定、轉移、吸收、降解或轉化場地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含量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將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物質的過程,
1.、土壤污染地塊
土壤經調查和風險評估后,確認外來污染危害超過人體健康或生態環境可接受風險水平時,其所在場地即為污染地塊(場地);例如,生產企業遺留場地、城市垃圾填埋場與工業固體廢物填埋場、礦產與石油開采場地和農業活動污染場地等。
近年來,我國土壤環境壓力持續加大,土壤污染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這些問題的產生,有歷史積累形成的,也有環境本底高的因素;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總體粗放,產業結構和布局仍不盡合理,污染物排放總量較高,土壤作為大部分污染物的最終受體,其環境質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土壤污染狀況調查結果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工礦業、農業等人為活動以及土壤環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標的主要原因。
① 我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約為16.1%,污染類型以無機污染為主,有機污染次之,復合型污染比重較小。
② 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部分區域土壤污染問題較為突出,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范圍較大。
③ 重污染企業用地、工業廢棄地、工業園區、固體廢物集中處理處置場地、采油區和采礦區等區域超標率在30%左右。
2.土壤污染修復
采用物理、化學或生物的方法固定、轉移、吸收、降解或轉化場地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含量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將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物質的過程,即為土壤污染修復。污染地塊治理修復是采用工程、技術和政策等手段,將場地污染物移除、削減、固定或將風險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活動。
當前比較典型的污染地塊修復技術主要有異位修復技術、原位修復技術和監測自然衰減技術等。
① 異位修復技術是對污染的土壤或地下水先進行挖掘或抽取,然后搬運或轉移到其他場所或位置進行處理,如物理分離、固化/穩定化、化學處理、淋洗、浸提、生物降解、焚燒和填埋等;該技術能直接從污染地塊去除污染物,適用于高強度污染以及表層土壤或污染物體積有限的地塊,而對于污染體積較大或在地下包氣帶中污染的土體,該方法則不經濟也不現實。
② 原位修復指不移動受污染的土壤或地下水,直接在場地發生污染的位置對其進行原地修復或處理;該技術能最大程度減少污染物的暴露和對環境的擾動,常用的技術有土壤氣體抽取、原位沖洗、地下水空氣擾動、可滲透反應屏障(墻/帶)、原位化學氧化/還原、原位生物修復技術等。
③ 依靠污染物在土壤或地下水中天然的反應和分解過程來降低污染物濃度的方法為監測自然衰減技術,適用于污染程度較低的土壤,包括通過土壤顆粒物的吸附、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在地下水中的稀釋和彌散等途徑的污染物自然衰減,其中微生物降解是主要途徑。
來源:中國環保網